《诗·小雅·我行其野》“言采其葍”之“葍”,各文字工具书和《诗经》译注本中虽然都有解释,但都没有明确其今之正名,说法也不尽一致。
《辞海》:“草名。一种多年生的蔓草。又名“小旋花”、“面根藤儿”。田野间到处都有,地下茎可蒸食,有甘味。”杨任之《诗经今译今注》:“又名小旋花,旋花科。多年生蔓草。”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旋花、田旋花、打碗花都有“小旋花”、“面根藤儿”之别称,不知是指哪一种。
《古诗文网》:“葍(fú):多年生蔓草,花相连,根白色,可蒸食,饥荒之年,可以御饥。”这一解释仅从字面上看,判断不出具体所指。台湾的《国语词典》:“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。”更是笼统。
我们来看古籍解释。
《毛传》:“葍,恶菜也。”所谓“恶菜”,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说其野菜口味不佳,或多食伤人;一种是说那种野菜很难根除,危害农作物。《国语词典》“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”,应该是据此而来。
《尔雅·释草》:“葍,䔰。”郭璞《注》:“大叶白花,根如指,正白,可啖。”又,《尔雅·释草》:“葍,藑茅。”郭璞《注》:“葍花有赤者为藑。藑、葍一种耳,亦犹菱苕华黄白异名。”
《说文》:(䔰)“䔰,葍也。”藑:“藑茅,葍也。一名舜。”;舜,《说文》:“草也。楚谓之葍,秦谓之藑,蔓地连花。”
陆玑《毛诗草木疏》释“言采其䔰”“葍,一名䔰,幽州人谓之燕葍,其根正白,可着热灰中温啖之,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,汉祭甘泉或用之。其叶有两种,叶细而茎花赤有臭气也。”
从以上古籍可以看出,“䔰”有两种。“葍(䔰)”即是这两种的统称,又单指大叶白花,根正白者;另一种名“藑”,又叫“藑茅”和“蕣”,其特征是蔓地而生,叶窄 ,花密相连,赤红色,有臭气。上述《毛传》“葍,恶菜也”和《国语词典》“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”就是指后者。
那么,单指的“葍”和“藑(藑茅、蕣)”是今之什么植物呢?
《救荒本草》“葍子根”:“俗名打碗花,一名兔儿苗,一名狗儿秧,幽、蓟间谓之燕䔰根,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,亦名攮花。生平泽中,今处处有之,延蔓而生,叶似山药叶而狭小,开花状似牵牛花,微短而圆,粉红色。其根甚多,大者如小箸粗,长一、二尺,色白,味甘,性温。”
《中国植物志》说《救荒本草》里的“葍子根”就是今之旋花科打碗花属的旋花,也是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舜,《尔雅》里的葍藑(此说不准确)。
旋花是旋花科打碗花属多年生草本。别称旋葍、鼓子花、葍子根、面根藤、打碗花等。茎缠绕。叶形多变,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,基部戟形或心形,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-3个大齿缺的裂片。花腋生,1朵;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,漏斗状。
本草书籍中的“葍子根”,包括打碗花属的旋花和旋花属的打碗花。打碗花与旋花相似,也有小旋花、兎儿苗,狗儿秧,燕覆子、面根藤等别称。是一年生草本,植株通常矮小,高不过50厘米,常自基部分枝,花白色。具细长白色的根,味甘,微苦。其能茎叶可作菜蔬。
展开全文
《尔雅》里的““葍,䔰”及郭璞说的“大叶白花,根如指,正白,可啖”,陆玑说的“葍,一名䔰,幽州人谓之燕葍,其根正白”,应是指的是以上两种,即旋花和打碗花。旋花和打碗花很相似。
古人所说的“藑”、“藑茅”、“蕣”应该是指田旋花。田旋花也有小旋花、扶秧苗、面根藤等别称,是旋花科旋花属多年生草本。茎平卧或缠绕。叶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,较旋花窄。其花有红有白,红者是粉红色,较旋花的粉白色鲜艳。田旋花旋花常伏地而生,花1-3朵腋生,较密集而看起来成连生状。据草本书籍,田旋花味辛(微咸),温,有毒。 ”
《毛传》说的“葍,恶菜也”,陆玑说的“叶细而茎花赤有臭气也”,《国语词典》说的“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”应就是指田旋花。
《说文》解释是䔰、葍、藑、藑茅、舜,都是一种,即“草也。楚谓之葍,秦谓之藑,蔓地连花。”从“蔓地连花”来看,应该也是指田旋花。
《救荒本草》说的“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,亦名攮花”者,是指欧旋花及其变型缠枝牡丹。缠枝牡丹的特征是花大,花冠重瓣,没有雄蕊和雌蕊,粉红色。植株形态与旋花很相似。但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此变种只产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等省,为栽培或逸生,《小雅·我行其野》一诗的产地不知是否有产。
概言之,“䔰”即是统称,也是单指。作为统称,包括“䔰”和“藑”,即旋花、田旋花和打碗花;作为单指,“䔰”是指旋花和打碗花;藑是指田旋花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